30年前有一位助教因教学业绩突出而获得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劳模30年后因为对教学的全力倾注和突出贡献再次获得劳动模范称号她就是外国语学院孙秀丽教授
从教以来孙老师深耕大学英语教学第一线静心教书,倾心育人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负责人她勇于探索,积极践行教学改革带领团队走出一条传承和创新之路
对孙秀丽而言,上好一堂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自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了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多年来,她执着追求,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好课堂没有唯一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孙老师认为,好课堂是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时代在发展,传统讲授式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已经过时了。课堂上应该激励学生去思考,去展示,然后老师给予积极的反馈。”课上,孙秀丽结合专题讨论、研讨报告、小组互评、生讲师评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课下,基于项目驱动的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将学习与研究融为一体。同时,她认为,课堂永远都有新知识和新思维的涌现,等待着老师去发现、欣赏和探究,因此课堂应该成为教学相长的场所,一成不变、拒绝更新的课堂不是一个好课堂。
那么,如何上好一堂课呢?孙秀丽认为,精心的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第一要素。准备可以分成远期、中期、近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重点。远期主要是针对课程的总体设计,包括课时安排、内容、深度与难度等,通读全册教材并进行延展阅读;中期主要围绕下周授课内容,查阅资料,修改课件,设计好课堂互动环节等;近期备课在上课前一两天完成,主要包括播放课件、预算时间、设计应对问题的预案、归置上课资料等细节。
“
“一堂未精心准备的课是对课堂资源的浪费,预先充足的准备能够让我们把每一堂课上到最好。因为每节课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会让我们按下删除键,也无法重新来过,所以预先的计划与准备非常重要。”
——孙秀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班都有不同的特点,同样的教学方法收到的反馈也是不同的。因此,孙秀丽认为,上好一堂课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化,从而因材施教。一个气氛活跃的班级,可以直接进入小组讨论、辩论模式,而一个沉闷的班级可能需要分工学习、个人发言、合作学习的铺垫,才能呈现出良好的课堂互动。
在日常教学中,孙老师采用“问课”的方式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问问同学们哪些是他们感兴趣的,哪些地方还有疑惑,再问问自己哪些是课堂的闪光点,还有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可以呈现更好的效果?”这种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授课模式让课堂更加优质高效,也让同学们满载而归。“孙老师在课上总是循循善诱,帮助我们打开思路,让我们在思考中学习英语,而不是机械式的学习。”俄语系2102班的王念达通过上孙老师的课萌发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孙秀丽老师还不遗余力地带领团队里的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帮助他们站稳讲台。青年教师孙烁刚入职的时候对教学没有太多经验,对于课堂把握不好。孙秀丽经常抽出时间到她的课上听课,帮她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孙秀丽老师倾囊相授,从教案的撰写、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到课后反思都提出很多实用的建议。她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不断激励着我成长。”孙烁说,在孙秀丽的指点下,她很快进入了角色,掌握了课堂教学要领,还在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
“一个好的团队离不开每一个老师的努力和成长。我的前辈当年也是这么帮助我的,所以我也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青年教师,把大学英语优秀的教学经验和做法传承下去。”
——孙秀丽
现在,在孙秀丽老师的带领下,大学英语硕果累累,课程获评省级线下一流课程和山东省精品课程,团队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她本人也获得山东省教学名师、青岛市教学名师、省级教学成果一等、二等奖等荣誉和奖励。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需求、学生的能力都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在孙秀丽的带领下,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致力于课程的创新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教学资源,取得了突出的建设成效。
“大学英语是每个学校都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看似是一门很普通的课,其实上好这门课非常不容易。”如何突出课程特色,如何通过课程更好地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是教学团队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经过研究和实践,大学英语依托能源类高校的校本特色,遵循“分层分类、学术导向”的原则,构建了涵盖通用基础、通用学术、专用学术英语(能源英语特色)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通用基础英语主要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提升;通用学术英语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初步准备;专用学术英语聚焦学生未来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需求。
课程体系满足了我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大学英语更具实用性、针对性,解决了英语“学而无用”的问题。在完成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孙秀丽带领团队老师加快教学资源的建设,组织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共编写完成能源类、理工类和人文类三类学术英语综合教材。新教材使用以来反馈良好,并且得到了社会认可,已被多所高校选为教材。
除了创新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思政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传递着思想和观念。”孙老师认为,大学英语在开展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
“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可以分为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次,而素养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国际视野,家国情怀,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案和资源建设等各个环节融入思政元素。”
——孙秀丽
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团队充分融合思政元素,将我国能源发展的突出成就、典型人物、先进事迹融入教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前学习英语是为了了解国外,走出国门。现在学习英语可以更多的传播中国文化,让国外了解中国。”孙秀丽希望同学们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能力,还能加深对中国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深层次理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目前,大学英语思政育人体系逐渐完善,已成功入选我校课程思政标杆培育课程;团队成员韩淑芹老师申报的“大学英语‘五链条’‘五步走’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创新项目获得学校本科教学创新奖。“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对于孙秀丽而言教书育人是她永恒的职责源于对教学最初的热爱她躬耕杏坛30余载用一颗匠心精心打造大学英语课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来源:党委宣传部 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文字:张世锦 张坤宇 卜令朵
图片:罗凌云
编辑:朱玉 阿提古
责任编辑:卜令朵